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坚持四个相统一】 于辉:步履不辍,且行且歌

作者:杜佳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7-12-25 08:5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希望广大教师以“四个相统一”为遵循,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王寒松书记在我校第十一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式上向全校教师发出号召,要求广大教师积极践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做塑造灵魂、导航人生的“大先生”。

为坚持牢牢把握坚决贯彻中央要求,牢牢把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助力我校优良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面向学校各二级党组织征集符合上述“四个相统一”要求的一线教师,并开设【坚持四个相统一】专栏,陆续推出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激发广大教师以兴校强国为使命,以“四个相统一”为遵循,将教书育人的职责融入血脉,为学校建设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走进建筑与艺术学院于辉老师的办公室,就能立刻感受到温馨的生活气息,桌旁的照片墙贴满了与学生的合影,窗边的鱼缸里活跃着几条锦鲤,还有墙上贴着的大“福”字,两张大桌子上面铺满了建筑模型和图纸。于老师的办公室是和几位老师还有研究生共用的,他的办公桌也和学生是一样的。家一样的办公室稍显拥挤却也很热闹,充满了祥和的气氛。于老师笑着说建筑离不开生活,建筑师必须得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的办公室总是人气很旺。

于老师是建艺学院平时出现在学校里时间最长的几位老师之一,周六、周日也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说:“学校是工作单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确实有一些延续的工作要做,在学校也觉得特别踏实,和学生沟通更方便,没想过这是一种额外的付出,其实是我自己愿意来这里。”于老师把学院当成自己家一样,他认为为家里多做点事都是应该的,完成一点工作就能增添一份成就感。于老师担任建筑系的教学副主任工作已近十年,从生涩到谙熟,从专业建设到教学改革再到课程组织、专业教学的点点滴滴都了然于胸,岁月不断流失,激情却始终如一。

前行不辍 无愧于课堂上的掌声

于辉老师主要教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等课程。2007年担任《建筑概论》主讲教师的第二年,就以全新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连续多年被聘为校本科课程教学示范教师,并于不久前获得了2017年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但比起这些奖项,于老师坦言在课堂上获得学生的掌声才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也是自己当老师以来最珍视的“礼物”。一直以来于老师都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结合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力争把最新的思潮、方向总结成知识性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用心的设计,于老师的课堂越发引人入胜,几年前,在一节《建筑概论》结束的时候,学生们自发鼓起掌来,于老师说:“当时我自己也很惊讶,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喜悦和感动,感受到了学生对自己的认可。”这之后在课堂上经常会收获学生的掌声。于老师说:这是学生对我的鼓励,但同时也是一种鞭策,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思考怎么能把课讲得更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无愧于学生的掌声。”

教学相长 受益于教改中的成果

由于建筑艺术是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近几年于老师经常和团队老师一起探讨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能够把小学期切实有效的利用起来,真正贯彻学校设置夏季学期的精神。通过制定培养方案,逐渐建成了具有特色的建筑学专业设计实践课程群。从2015年小学期开始,于老师和其他几位年轻教师一起带领学生从一年级入手,把设计的内容用实际建造的方式呈现,从纸面到实体、从设计到建造,按照实际建造的步骤,持续工作一个月的时间,最终完成一个真正的建筑作品。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真实的材料和真实的工艺带给学生更大的收获!于老师的行为,带动了一批年轻教师,建筑馆南面草坪上的建构作品、馆内门厅的大比例复原古建模型 ,都是于辉老师团队的设计实践成果。人生中的第一个原创设计得以实现,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热情。虽然老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但于老师认为这恰恰也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到这样的小学期实践课中来,高年级的设计实践也正在有序开展。

除了课程上的教学改革,在研究生培养上,于老师也不畏困难、勇于改革。国内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毕业考核主要是学位论文,近几年,清华大学积极倡导将学位论文改为研究性设计,这也更贴合国外建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于老师对此深感认同,经过三次谈话动员,最终选定一名学生从研二开始着手准备研究性设计来替代论文。在整个过程中,于老师不仅自己亲身指导,还请来建筑设计院的两位校友对学生开展联合指导,这名学生最终成为本专业第一个以研究性设计毕业的学生。虽然老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胜以往,但是学生的收获将对其未来的建筑师之路大有帮助。改变总是很艰难,但需要有人来做那个吃螃蟹的人,就像于老师说的:“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什么都不会收获。”

且行且歌 乐见于每名学生的成长

建筑艺术学院的设计类课程作业由于其专业特点,通常由一名教师带十名左右学生完成,因为每名学生的作品都是独特的,一般来讲老师的工作有三分之二需要在课后指导学生作品中完成,学生们边做设计边发给老师过程稿,根据老师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学生们有时候画一张图会画到很晚,于老师也经常会在晚上10点之后甚至夜里12点收到学生的微信图纸,要求指导。提起这些于老师丝毫不觉得是负担,而是很平静的说:“这没什么。”老师能够参与到学生的创作中,随时指导学生,及时纠错,于老师认为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为了推广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于老师和团队正在依托校重点教改建设网上“自主学习”平台,想要以此来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1992年开始,从本科读到研究生再到留校任教,算起来在大工已经25年有余,于老师坦言自己对学校的深厚的感情是难以言喻的,看到校园里的一棵大树,会想到自己刚来的时候还只是一棵小树苗,这些年,自己就像这些树一样和学校一起成长起来。 于老师说:“回头想想,当时选择做老师还是非常正确的,值得用这一辈子把老师这件事做好!”于老师总是给人感觉充满阳光、精力充沛,想来这满满的能量正是源自于他对学校和专业的热爱,源自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崇敬。未来,于老师也将带着这份崇敬和热爱在教书育人的长路中步履不辍,且行且歌。

个人介绍:

于辉,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高层建筑低技生态化等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国家专利2项;组织建设多项专业教学项目;多次被聘为“大连理工大学本科课程示范教师”。2017年获得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责任编辑:姚璐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