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提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行大类招生、实施大类培养”。正如国家级教学名师、学校通识与基础教育中心主任孟长功教授所说:“通识和基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热情。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更不是通俗教育。本科生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合理地搭建好结构,将来会出问题。”高年级学生按学科、专业大类实施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为学生铺垫一个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在十几年的不懈改革中,探索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郭东明校长说,工科的发展要有后劲,就得有基础理科、应用基础理科做支撑。学校以解决国家重大需要为己任,致力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加强学科结构布局,基础理科的建设要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工程应用学科与基础理科融合发展。
理念指引行动。实施科教育人,联手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分别开设“华罗庚数学班”,“张大煜化学菁英班”,“王大珩物理科学班”。以科研合作为渠道,以学术大师为主体,每年有几十位院士和长江学者为学生上课或指导学生,有效地支撑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郭东明校长说,一流本科是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输出力量,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培养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性人才,高校要从理念与方式方法创新上下一番“绣花功夫”。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践教育有着优良传统,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率先确立了教与学相统一、学与用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三个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该校将创新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了“钱令希力学班”、机械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生命类4个创新实验班;构建了“1234”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探索出学校、学部(学院)两级管理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工模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郭东明校长说,搞好国际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综合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国际化建设,不仅仅是走出去,同时应该重视引进来。国际化人才培养要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教育开放和学生开放两个方面,打通中外高校间互访、互派的通道;通过培养方案接轨、授课语言的互通,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学习,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际化精英人才。
2017年是该校国际合作办学的丰收年。9月2日,中白两国合作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迎来首届新生,两校同步招生、联合培养。9月11日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在盘锦校区举行开学典礼。该校建成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是当时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上设立的唯一合作办学机构,经过4年建设,办学成效初步显现。开设了机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日语强化班,以及化工、机械、土木3个专业“国际班”。建立了包括交换学习、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校际海外交流项目,每年派出学生1500人左右。
——卓越工程师培养。副校长朱泓认为,传统的工程教育强调按工程科学家的培养模式来设置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这种偏重已有科学知识传授的培养模式削弱了工程学科基本能力的全要素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升。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应该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要面向国家、社会、行业领域需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大格局意识,体现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
16个本科专业和14个研究生专业实施了“卓越计划”,开设了“大工-中广核”、“大工-米其林”、“大工-三一”、“大工-大连机床”、“大工-中建”、“大工-中交”等多个卓越计划班,与企业联手一同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设课程,联合建立实验室,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和论文。工程力学系在助力“长征五号”火箭飞天过程中,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联手,双方共同成立“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建立联合委员会开展研发合作和人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一批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同时培养了170余名学生,其中近半数进入航空航天单位。现在已被破格提为副教授的郝鹏就是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直博生。他说:“正是联合培养的经历使我了解了航天结构一线研制中的瓶颈问题,形成了工程需求-基础科研-型号应用的科研模式,进而持续地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
——跨学科复合交叉人才培养。通过“4+1”专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交叉等途径,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了“双学位”和“主辅修”制度,实施“计算机+X、外语+X”,以及“X+信息、X+管理、X+经济、X+人文”等双学位培养。
——跨校联合培养。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11所高校,国际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互派学生交流访学、联合培养学生,为学生创造为期一年的“第二校园经历”。
副校长贾振元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从一流学科抓起,一流学科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石。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大学高端人才和创新内生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像大连理工大学这样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从2015年年底至2016年,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科技前沿为目标,全校上下用了整一年的时间对44个学科进行规划论证,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布局,以学科优势为依托,以传统工科与新工科交叉、打造学科特色平台为支撑,用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形成学科与专业良性互动、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的建设新格局。(吕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