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每年的新学期开学都代表着一种收获,因为此时,宁静的校园总会迎来一批朝气蓬勃的“萌新”。大连理工大学也不例外,不过今年,该校的79名“萌新”将会体验到师兄师姐从未体验过的大学生生活,他们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中白联合学院)的首届新生。
中白联合学院是我国与白俄罗斯两国合作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这也是大连理工大学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打造国际化人才的又一次开拓。
找准定位,引领高教“大趋势”
2017年的金秋时节对大连理工大学来说,收获的好消息并不只有成立中白联合学院这一个。事实上,就在该学院成立不到十天后,今年刚刚成立的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也举行了自己的开学典礼。
在开学典礼上,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表示:“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教育新定位、展现教育新作为,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这句话道出了该校面向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大发展的决心。
据悉,截至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已经建成中日、中英、中白3所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在这其中,作为学校的首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该校在2013年与日本立命馆大学联合设立的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也成为了当时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上设立的唯一合作办学机构。
“中日两校创建合作办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国家探索中国高校对外开放的过程。”回忆起学院的创建历程,主抓外事工作的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不胜感慨,“面对两国教育体制、两校教学制度的差异,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在磨合中尝试着一项项办学新模式,在两国教育文化的对接中寻找着双方可达成的共识。”
作为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该学院院长罗钟铉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与立命馆大学建立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先例,更没有现成规范和框架,为此我们努力了三年半。”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但所幸,这些辛苦并没有白费。
“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接受中日双导师的指导,一半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立命馆大学教师讲授,保证课程体系、教材与国际标准对接。近年来,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从建院初期的主要参与校级竞赛,到目前每年参与国际级的竞赛项目,学生们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罗钟铉说。
开放办学,不仅只有“走出去”
在联合成立办学机构的同时,大连理工大学还主动出击,目前已经与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8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大型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了150余项校际海外交流项目,每年都会有约1500名学生走出校园,体验别样的学习经历。
然而,仅仅“走出去”是否就能满足当前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呢?对此,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说:“真正的国际化,不仅仅是走出去,同时应该重视引进来,培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精英人才,同时积极吸引海外优秀学生来校留学,同窗学习。”
前不久,一群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学生来到大连理工大学,与学校材料工程专业日语强化班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大型综合实验。这所国外名校的学生已连续三年来到这里开展试验。据该专业负责人赵杰介绍,这项实验涵盖了实验教学所需的各种要求,然而无论从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上,还是实验教师系统指导、实验室的优良条件及规模,都成为了吸引东京工业大学学生到这里来的“吸睛点”。
据了解,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的日语强化班成立于30年前。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一批具有长期留日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来到了这里,正是他们很好地延续了与日方高校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学校始终在强化开放办学理念和构建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郭东明说,自上世纪70年代起,该校就开始了打造“以我为主、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办学新格局的探索。如今,这样的探索正在这座校园里全面发展。
桃李不言,莘莘学子终受益
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的副处长,王珏这些年参与了很多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其中,最让王珏感到骄傲与欣慰的便是纽约模拟联合国项目。
“学校自2007年起就开始组织学生参加纽约模拟联合国项目,如今已是第十一个年头。”她说,其间他们已经拿到了该项目的三大类奖项的所有最高奖项。
在参加这一项目的学生中,一个叫杨帆的学生给王钰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正是凭借自己国际交流的经历和技能,杨帆在完成博士学位后,顺利获得了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的机会。而当被问及参加模拟联合国项目的收获时,杨帆的一段话触动了王钰:“他说这些丰富多彩的国际舞台、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给他带来很多变化,虽然这些变化都是表面的,却能不断内化,让他努力追赶,并在更加长远的未来去规划人生整体的发展。”
在大连理工大学,像杨帆这样受益于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生还有很多。
在“走出去”的同时,该校依托国际班和国际学院,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积极打通国际化通道,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本项目”“创新人才项目”等各类学生交流项目,获批率居全国高校前列。
关于学校未来的国际化建设,郭东明表示:“要从教育开放和学生开放两个方面,全面打通中外高校间互访、互派的通道。通过培养方案的互通一致,授课语言的互通,使学校的课堂内,有相当数量的国外知名大学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学习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际化精英人才。”
为此,他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7-11-14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