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正文

“攀登”之路,助力一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作者:王旭 崔强 来源:校团委 时间:2016-04-18 08:25

一副眼镜就可以实现实时视频检测军用投掷物弹道轨迹——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在不久的将来,这将出现在军队训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4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二届“攀登杯”科技竞赛决赛在伯川图书馆北厅落幕。决赛现场,《基于实时视频检测的军用投掷物弹道轨迹预测系统》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这款多维度综合联动的装置,能够实现投掷物弹道轨迹的预测。

在大连理工大学“攀登杯”科技竞赛中,像这样化奇思妙想为现实的项目并不少见。作为大工校园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类活动,“攀登杯”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给每一个热爱创新的青年学子搭建平台。经过二十一年的精心培育,“攀登杯”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的一块肥沃土壤。

让参与创新成为一种风尚

初入大学,大一新生孙莹晗听到身边的学长学姐们为准备“攀登杯”作品讨论不休,对比赛充满好奇的她也想参赛,但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在积极参加“攀登杯”宣讲会聆听往届参赛选手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她与“攀登杯”的距离慢慢拉进,在一次和寝室同学讨论的过程中她终于有了灵感,她的攀登之旅由此开始……

早上七点钟就坐上了大巴,颠簸了四小时,只为了能够在伯川的“攀登杯”决赛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就是盘锦校区的学生们每年决赛的心声。虽然距离本部山遥路远,但每年盘锦校区参赛的学生从不落后,总是早早来到比赛现场。这一次,他们为梦想而战……

“我从大一就参加了‘攀登杯’,不知不觉间已然走过了四年。”有着“科技达人”称号的项顶顶同学在谈到“攀登杯”时感慨万千。“是‘攀登杯’让我对科技创新产生了兴趣,指引着我大学四年的求学创新之路,现在就要毕业了,真的感觉有些不舍”。今年的“攀登杯”,项顶顶和几位“科技老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多了个新的任务,就是能够将自己在大学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给予热爱科技创新的学弟学妹们,希望他们能在创新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每一年的参赛面孔都在发生变化,而“攀登杯”始终都在等待着一代代大工学子勇攀科技高峰。早在1987年我校就曾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展览会,当时的科创先锋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比拼项目、碰撞思想。校团委于1995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校“攀登杯”科技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13年起,为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给更多学生搭建参与创新的锻炼平台,竞赛改为每年举办一届。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输送了众多优秀作品,在“挑战杯”中我校三次获得全国特等奖,五次捧得优胜杯,是东北地区捧杯次数最多且唯一蝉联优胜杯的高校。

如今“攀登杯”已经走过了二十一个年头,由最初的几十只参赛团队发展到报名数破千,由两年一届变为每年一届,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生参与度逐年提升。“攀登杯”为每一个拥有创新梦想的大工学子提供了交融智慧的舞台,开启了通向科研创新的大门,成为了一代代大工学子心之向往的校园风尚。

在创新实践中收获成长

在建设工程学部的实验楼里,一位“钉子户”正检查着自己团队所设计的软件程序。由于决定将软件升级,他的团队对程序做了大范围修改。怀着忐忑的心情,他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error”字眼。没错,又失败了。

他叫赵庆安,是建设工程学部大三的学生。大一的时候,他通过学长初识了“攀登杯”。那时的他没有专业知识和编程能力,只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这场科技盛会。通过比赛的熏陶他对几款应用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了一年多的准备,大三的他终于决定自己组队前来参赛。

假期即将结束之时,再一次修改了的程序竟然成功运行起来。“不敢相信,其实这次修改是所有修改里最小的……可能这就是奇迹吧。”赵庆安兑现了他对“攀登杯”的承诺。而最终获得大赛一等奖也正是“攀登杯”对他们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最好回馈。

提到“攀登杯”上的工科男,80%的人认为他们的作品是实物类作品,但来自能源与动力学院的耿晨却是个“另类”。无意间看到的一篇新闻让他对打车软件产生了兴趣,而且感兴趣的是经济学的供需方面。为此,他开始学习数模的相关知识,在学长的指导下学习了数据统计以及分析的相关软件。“院系比赛的时候,我的作品就是个异类,因为我们专业是工科,没有人做这方面的东西。”耿晨笑着说道。顶着质疑,耿晨和他的团队却在决赛上夺得一等奖,在他眼里,这种“另类”也是种创新。

在大工,每年有近4000人次报名参加“攀登杯”,他们的创新之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实践、相互交流、参与创新,面对问题他们懂得了如何思考,发明创造让他们提升了动手能力,共同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在攀登的路上大工学子不断收获成长。

将创新精神进行到底

1度电,能做什么?开两个小时的冷气,看一下午电视,抑或是做一顿饭菜。NO,大工——“蓝色之翼”科创队伍自主研发的“环保节能车”可以用1度电行驶100公里。

它是第十一届“攀登杯”科技竞赛一等奖作品。今年,第十二届“攀登杯”科技竞赛,他们又来了。这次,“蓝色之翼”队伍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进行模态分析,车体质量实现到最轻,将1度电行驶100公里跃迁到150公里。

“我们想不断挑战自己,探究一度电到底能跑多远?”队长项顶顶说。

这份对科技创新的热忱,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攀登杯”能够扎根于每一位“科创老江湖”的灵魂源泉。

他叫李裕礞,第九届、第十届“攀登杯”一等奖获得者,很难想象,他从一个对科技创新几乎“一窍不通”的大一新生,最终成长为同学们眼中的“科创大神”。大一他无意中看到”攀登杯“的宣传海报,开始还有些许担忧,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报了名,没想到跨出这一步便开启了他非同一般的科技创新之旅。从自学网站制作软件,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业指导教师,再到组建兴趣小组,在一步步的作品准备中,他发觉了自身潜能,在决赛中他成为了赢家。

正如李裕礞所说“攀登杯”让他认识了自我,收获了自信,最重要的是培养了科研创新精神。自此,他的创新之路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榜样大工学术科研奖”获得者,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代表我国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全球微纳米信息技术总决赛……如今的他已经保送本校研究生,带着满满的信心,他将在科研路上不断前行。

担任多年“攀登杯”指导教师的冯林老师表示,“竞赛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严谨的科研习惯,尤其对于将来想要继续深造的本科生显得更为重要。”

二十一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攀登杯”中走出越来越多像李裕礞这样的科创精英,他们用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面对着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这种创新的基因已经根植于他们的灵魂,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他们将会把创新精神进行到底,用攀登书写伟大,用奋斗诠释一流。

二十一载的洗礼与积淀,“攀登杯”科技竞赛引领了大工学子追求创新的风尚,助力拥有科技梦想的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影响着一代代大工学子将创新精神根植于心。如今“攀登杯”科技竞赛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它将继续引领大工学子投身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让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工学子脱颖而出,为助力学校培养一流创新人才贡献更大的光和热。

责任编辑:龙海波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