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正文

【新闻聚焦】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全方位的工科教育改革

作者:吕东光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6-11-15 10:49

将车身扭转刚度实验,设计成既需要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计算机、机械等实验操作技能,一个实验涵盖了多方面知识。在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36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里,国家级和多种省级教学、科研基地,开放、立体式,全过程多方位展现教材、课堂教学内容,既满足于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又吸收工、理、管、经多学科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10月31日,该校车辆工程专业接受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考查,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学业导师制度,给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接受国际认证大考 工科教育的深刻转型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全国工科专业中,参加了此项国际标准体系认证的,只占工科专业总数的10%。大连理工大学先后有1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是全国高校中通过专业认证最多的学校。

谈及感受和经验,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泓教授说:“工科专业接受国际认证大考,是中国大学在发生急遽变革的缩影。从结构形态到运行机制乃至思想理念,都要发生转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

参加国际认证,与其说是接受国际专业认证大考,不如说是一次主动融入国际教育主流的积极变革,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勇于变革的决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的是过程的积累。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专业没有十几年的积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教务处处长张维平教授说。早在2008年,教育部搞工程教育认证试点时,大连理工大学就积极组织,动手得较早。重视本科教学已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的传统,该校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意识地在与世界一流大学工科教育进行沟通和对接。

大学国际化覆盖面的不断加深、加宽,意味着教育从去市场化到朝向市场化的根本性转向不断加速。对于中国大学来说,教育的中心由以往的教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转向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因此,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科建设必须再进一步转到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

“强势的专业需要依托强势的学科,但强势的学科不一定都拥有强势的专业。学科强不等于专业强,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一流学科建设,最终目的一定要服务专业建设,反哺人才培养。”张维平处长说。

认证路上的制度建设 解构、再造管理范式

今年6月2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高校工科专业开始步入国际化,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作为代表,接受了由《华盛顿协议》国际观察员参与的现场认证考查。教师优秀的科技研发成果,如,吸收式热泵技术、海水淡化、催化精馏-加氢新工艺等,按比例缩小建成全套实验装置,全景式展现在教学实验中心,供学生参观学习,这种在国外高校都少见的实验资源,让国外专家大为震撼。

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意味着经该国家认证的工程教育专业具有国际等效资格,成员国之间专业质量互认,工程学位互认,对我国大学与全球人才市场直接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完成这一过程,教育管理者要来一次洗脑。思想理念要切实转轨到国际认证标准上,懂得标准的背后所体现的教育意义,表现在管理上需要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功能的进一步健全。这是教育质量的外在表现,同样代表着教育的水准。可以说,专业认证的过程是管理组织的解构和再造过程。

“规范”一词是参加专业认证后教师们的普遍感受。

加强教学资料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郭新闻教授说:“专业认证要求教学中的每项内容都要有‘证据’。”制药工程专业王世盛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没有为专业设立教学资料室,只是学部有,现在建立了资料室,由专人管理。”

把政策落实、落细。“相比较,好多地方以前我们虽有规定,但不够严格,甚至没有落实。”王世盛教授说,“比如对学生试卷审核,以前在网上直接填写,寥寥几句话,现在把审核印在试卷上,要仔细说明试题各类知识所占比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试题除了考查基础知识,还要体现非技术能力培养。”

强化教学质量监督。教学质量内部监督不仅包括考试,还包括学生问卷、评教,各指导委员会、咨询组综合评价,一对一访谈等环节。教学质量外部监督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由企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教育质量监督涵盖范围明显比以往扩大,需要学校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展、规范组织层级,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持续改进。

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 扭转传统惯性“文化时差”

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从学生自身、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围绕一个核心即“达成度”要求,严格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教育。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打破传统固有模式,重建目标体系,彻底转变惯性教学思维是关键。制药工程专业王世盛教授说:“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以前以对教师教学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包括教改项目、教学模式改革、论文、教材编写、获奖等等,考核指标未涵盖学生。如今,教育理念来了个大转弯。教学效果评价聚焦点从关注教师转移到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出发点。”

首先,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根据社会需要为学生定制培养目标,然后,将培养目标分解成能力达成指标,再根据能力达成指标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课程能够掌握此项能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张守海教授说,“考核课程‘达成度’,教师不是我能教什么、善于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我该教什么,要根据培养体系看所讲课程是否符合其中的某一环节。”

其次,培养范围要求对学生全覆盖。郭新闻教授说:“专业认证是最基本的考核,不是拔高标准,但要求对学生全覆盖,要求严格,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全员培养。”“比如国际化培养,我们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作讲座,学生自愿参加,但专业认证不予以承认。对此,我们增加了两门全英文专业授课作为必修课程,使国际化培养全覆盖。”

还有,持续改进措施要到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传达这样的培养理念,即工科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个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全链条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认证要求,学校很多东西都做了,但按照认证要求做得还不够到位。给郭新闻教授触动较大的是,对于工科专业,专业认证要求强化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于是,该专业将这方面的课程由以前的选修课转为必修课。

高分子专业张守海教授说:“专业认证要求素质能力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明确体现,有‘达成度’要求,以往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虽然作为教育理念经常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但没有专门作为教学内容予以明确规定。”

制药工程专业根据认证要求进行了培养方案改革,2013年6月在全国制药工程专业中第三个通过认证。之后,又针对认证专家在毕业生社会评价机制、教学质量过程监督、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及时改进,经过三年建设,2016年该专业进行了第二次认证,专家给予了肯定。

强化品牌专业建设 实现一流组织支撑

要使专业建设达到国际间的无缝衔接,中国大学必须迈入以制度趋同为核心的新阶段,由传统转向开放,倒逼体制机制主动应对。

朱泓副校长说:“积极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跃进对人才的需要。而且国家高考招生深化改革,从原来的学校+专业,改为专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生源质量,强化专业建设,高校势在必行。”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学校对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就业难的5个专业,从2016年开始停招。新专业规划放在新建校区,与主校区所设专业错位发展。学校现有专业87个,2014年进行了全校专业评估,2015年把全校2000多门课程进行了评估。

“教学水平高低要落实到课程上面,课程好坏要落在课堂上面,教师不投入,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会好。”张维平处长说。“一个需要重视,另一个需要积累,要有一批人投入到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上。”

2015年9月,学校出台了专业负责人管理条例,这是在主管教学的院长之外又新增设的技术职位。学校正在实施本科教学工作贡献度量化排序的改革工作。教师投入只要与本科教学相关的、都给以量化。量化之后,再评价质,在量的基础上乘上一定系数,形成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

张维平处长说:“学校从全校大盘子里拿出一块绩效来,专门做教学,抓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考评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同时,学校加强国家实验示范中心、训练中心在内的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在质量工程建设经费里专门拨款加强基础课程建设;积极进行慕课课程建设;努力打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体验式学习的全新学习模式。”

精心打造见成效。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材料成型专业,学校投资100万元,打造品牌专业。专业负责人李廷举教授科研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大牌教授”积极投身教学一线,以“课程群”的方式优化课程结构,课堂、科研、实践相结合,打破灌输式培养。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多次位居学校前列。

责任编辑:姚璐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