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领导论坛 > 正文

张德祥书记在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 时间:2010-05-05 07:2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聚一堂,深入开展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共同谋划学校发展的未来。这是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我校又好又快发展活动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必将对我校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科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高度重视,凝智聚力

1.今后十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起步和重要发展的10年。在这10年里,我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建设成效逐渐显现,为实现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们已跨入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这10年是我们国家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10年,是一关键战略阶段。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并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到2020年,我校也将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因此,今后的10年,不论是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还是我校的发展,都是关键的战略机遇期。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新10年的开局之年。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过去的10年,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发展经验,冷静分析我们所处的形势与环境、所具备的发展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寻找发展的机遇和认清面临的挑战,深入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应该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一件大事。学校在取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决定开展发展战略研究,着手编制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

战略规划是一种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管理方式。它力图事先做好应对所预计到的困难的准备,更迅速地抓住和利用新的机遇与可能的变化,实现预定目标。

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理查德-M-赛特说,“战略规划主要考虑一系列新的因素:变化的外部环境、竞争环境、组织的优势以及发展的机遇,战略规划意在为组织提供一种感知环境变化的手段。设计这种管理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组织利用自身已有的优势,追求更优的质量。”

正如有的战略专家说:制定战略就是把你自己的智慧、远见和意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由外力所掌握,或陷入无序的关注。

特别处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转型期和高等教育发展关键时期,面对变化了的形势和竞争的环境,学校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沿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审视学校的使命,找准学校发展定位,选取恰当发展路径,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提高办学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度,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之道,对学校发展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做出重大战略选择和决策,不仅可以改变一个学校的命运,也能改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甚至可以引领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方向。

回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世界上那些著名大学之所以发展成为一流的大学,都得益于有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战略和规划。众所周知:“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战略思想,使洪堡大学成为当时高等学校的楷模。这个战略思想不仅成了德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也引领了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威斯康星思想”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一流大学。所谓“威斯康星思想”,其实质就是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战略和规划。这项战略举措不仅使该校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一流大学,同时也满足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扩展职能的要求——社会服务。

办学模式的转变,促使霍普金斯大学成为研究型大学引领者。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提出了科学研究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相结合的学校发展理念,并创建了世界第一所研究生院,成为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办学理念和模式对后来的美国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学校纷纷效仿。

科学技术与产业的一体化战略带动斯坦福大学的起飞。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大学应当成为研究与发展的中心,主张那些智力与技术密集的现代工业应该充分利用大学智力密集的优势、紧靠大学建立科学园区的战略思想,和创办闻名于世的硅谷科技园区的实践带动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如有人所说斯坦福带动了硅谷电子工业的起飞,而硅谷造就了斯坦福大学的辉煌。

“三个发展战略”使麻省理工学院(MIT)跻身于世界一流。一是决定建立理学院,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建设,把基础学科提高到与工程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应用科学的发展建立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之上,后来又设立了研究院,使该校成为理工结合的研究型大学,迈出了MIT“起飞”的关键一步;二是提出了要培养人们能从“两个焦点”(即自然科学焦点和人文社会科学焦点)看事物的办学理念,创办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使MIT成为理工科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楷模;三是提出“大工程教育”的新概念,变革教育思想,实施“工程集成教学,培养具有集成知识、系统方法和工程实践的人才”,带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学术与企业结合的战略使华威大学成为领引者。华威大学在适应外部环境方面表现出极大地创新性。在政府对大学投入日益缩减的状况下,利用学校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增加收入;成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推动跨学科研究和注重应用开发研究,同时与金融界、商业界以及制造业的企业有密切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建成享有 “世界研发中心”美誉的制造集团和在英国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学园区。使华威大学迅速成为英国大学中的后起之秀。

再看看我国一些办学历史不是很悠久的重点大学的发展战略: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其发展历程是国内外大学发展历史上实施“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成功范例。香港科大始终坚持“追求卓越,专注重点领域,扩大国际影响”的发展战略。其“专注重点研究领域”的理念一直是香港科大行之有效的发展指引,帮助其从广泛的科研领域中,挑选足以成为国际竞争优势和本地区领导地位的项目,引导大学不断追求卓越。在纳米科技、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电子学、无线通讯及信息科技、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五个深具影响力的重点研究领域建立起国际领导地位。

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是工科院校快速发展的典范。该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学习MIT的标杆战略、人才储备战略;1980~1990年代的超前办理科、超前办文科、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综合性之路的发展战略;以及进入2000年以后实施的以生命学科和信息学科为龙头,全面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重点打造新能源学科高峰,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异军突起、跨越式发展”的赶超战略,和以跻身第一梯队,加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气魄和精神面貌为华中科大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

中南大学所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得益于颇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实施行业领先战略、综合性发展战略、创新型大学定位战略,以及“头顶蓝天”(教育部和“985工程”)、“三足鼎立”(中冶、铁道、卫生三部司拿大项目)、“背靠三湘”(科教兴湘战略获得地方共建)、“两面朝南”(服务面向中南、华南)的发展策略使其获得了有力的经济支撑,该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等奖的数量和年科研经费的数量均名列国内大学前茅。成为高水平大学方阵中后起之秀和有力竞争者。

我校也曾在某些历史时刻做出过一些战略决策助推了学校的发展:如上个世纪50年代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展科学研究,创办理科,成立数理力学系;同时走理工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之路,曾产生了多个国内“第一”,使我们这样一所缺乏历史积淀和实力的学校迅速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跻身国内八大知名工科大学行列。1980年初,我校紧紧抓住承办中美合作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的机遇,创办了国内最早的MBA教育和经济、管理学科,使得管理学科成为我校为数不多的能进入全国排名前三的学科之一。这些都得益于作为教育家的屈伯川老院长的远见卓识。

我们也看到,在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激烈竞争中,也有一些原来实力不错的学校却逐渐落伍。究其根本原因,大都在于学校是否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本校的条件,制订和实施一个既切合实际又鼓舞人心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指引学校发展。

以上一些案例给出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能够适时做出战略思考和规划,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二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其发展战略总是千差万别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凡取得成功的学校一定是因时、因势、因己做出了具有洞察力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校正在着手制定到2020年的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这是一个学校层面上的、宏观的、谋划未来的规划。包括重新审视和确定学校的使命与愿景、战略思想与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与举措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包括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队伍规划和基础保障能力规划,还要做好学部、院系规划。“不谋长远者不能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希望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热烈讨论,谋发展、谋全局、谋未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二、审时度势,明确使命

大学的发展是大学的外部环境与大学自身内在诉求互动的结果。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把握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前提。

1.从大国崛起、国际竞争加剧看高等教育使命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应对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近年来,中国GDP增速、外汇储备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据预测,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为时不远。整个世界的经济治理机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掌控世界经济与政治走向的八国集团(G8),已经被二十国集团(G20)所取代,凸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作用。中国已经被推到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前台。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强大的历史也是高等教育强大的历史,一方面,国家的强大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的强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历史上高等教育和学术中心从意大利到英国、法国,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移,都是与国家实力强盛联系在一起的。

伴随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在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经济与科技政策拉动,抢占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全球即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竞争是综合国力的全面比拼,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教育的竞争。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第一次国会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要清楚,今天在教育上超过我们的国家,未来也将在经济上超越我们。”2009年3月10日,奥巴马在宣布《美国全面教育改革计划》时提出,在当前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美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孩子们勇敢面对挑战并使之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近日,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推出其组建后的首份高等教育改革计划《更高的雄心—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的未来》,将高等教育置于国家经济复苏和长期繁荣的重要位置。

中国的崛起需要强大的高等教育来支撑。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培养出能够支撑国家崛起、强大,推动国家科技革命,参与国际竞争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并能以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来增强国家在新的大国竞争中的科技实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

2.从国家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看高等教育使命

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金融危机之后以及面对气候、环境、能源等问题愈加紧迫。国家加快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放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是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提出,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把国内市场巨大潜力发挥出来,拉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提升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要坚持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重点,即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从事高等教育还必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联系最紧密。

去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科技工作会议上发的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为应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央提出了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强调“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今年1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强调我们要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空天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此外,辽宁省、大连市在继续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谋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转型。

国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应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无疑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态势看高等教育使命

最近,在中央领导的讲话中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中明确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要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学校若干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成果转化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高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使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国家。

我们要看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任重道远。一是我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我们的学术实力比起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还有很大差距;三是我们的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的管理还需要下大力气。

我们还要看到,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高等学校争先恐后,高校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一是一些合并的重点大学度过了磨合期,其优势正在显露;二是国家高度重视行业背景的大学的发展,已采取一些措施推动这些大学的发展,行业背景的大学发展势头强劲;三是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部省共建”大学的发展势头不可低估。

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新机遇与新挑战,面临着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有机遇,有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的使命,寻找好自己的位置,寻求发展的突破口,立足原有优势,培育新的优势,拓展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都是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谋划优势,内涵发展

形成有别于人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学科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获得领先优势,是这次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所在。我在这里列举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1.谋求领先优势,突出办学特色

(1)领先优势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有力的表现。所谓领先优势就是在某一方面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和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在学科或专业上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更强。也就是必须使我校有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学科。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谋划领先优势就是要正确选择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做到“与众不同”。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逐渐形成我校的鲜明特色,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形成局部领先优势。

(2)谋求领先优势,必须强调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反对平均发展和机械模仿。要在巩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全力形成领先优势。在这方面,国内外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伯克利加州大学原来有工程学院、文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共14 个学院,下设100 多个学科系,各个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后来发现这不可能。于是,他们就调整发展战略,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 ,要求学校的每个系都尽量去和生物原子挂钩,像机械系、电机系、化工系等都要从不同角度配合生物原子的研究,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促成劳伦斯发明了加速器。正是由于发明了加速器,伯克利加州大学一下子拿了多个诺贝尔奖,伯克利的生物原子工程学科成了世界第一,伯克利加州大学也成为了世界著名大学。

斯坦福大学被认为是美国二战以后发展最快的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学校提出了“学术尖顶”的构想,决定打破所有学科均衡发展的传统做法,采取特殊措施,吸引冒尖人才,重点发展一些有条件的科系,把它办成“学术尖顶”。为此,首先选择了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三个学科作为突破口。经过努力,除化学成效稍逊外,物理学科成就斐然,最突出的就是布洛克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而获得195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斯坦福建校半个世纪以来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也是该校步入著名大学的一个标志。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模式也极具影响力。学校出租学校的土地,建立高科技工业园,使该地区成为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集散地,人们把它称作为“硅谷”,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吸引了人才,为电子工程学教学、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现在,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科和“硅谷”一起已成为世界各国著名研究型大学进行学科建设的一个样板。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该大学的战略是重点发展一些历史不长、但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学科,走集约式、异峰突起的发展道路。该校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作为主攻方向。在计算机学科的带动下,同信息管理有关的公共管理也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计算机学科带动机械类学科的发展。最终,卡内基-梅隆大学在计算机、机器人、软件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空前发展。学校还在全世界招聘最好的教师和辅助人员;设立各种奖学金从全球招收优秀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施;每年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计算机学术会议。计算机学院在2002年全美排名第一,学校排名第二十一。

国内大学也有一些可供学习的发展战略举措。如在这次调研的学校当中,天津大学全力巩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吉林大学力保化学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做法;华中科大全力打造新能源学科领域领先优势、筹建国家实验室;同济大学在保持城市建设的领军地位的同时、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并筹建国家实验室。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没有高水平甚至一流的学科,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大学,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要想实现我校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向高标准看齐,建设高水平甚至一流的学科。简而言之,就是要有若干个学科成为国内排名数一数二的学科,形成学科高峰。我们学校在近期的评比中有两个学科在一级学科排名国内第三(其中一个是并列第三)。我们过去的比较优势在传统工科,后起优势属管理学科。如何保持现有比较优势,挖掘潜力打造新的优势,谋求领先优势是我们这次规划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特色兴校战略,要树立追求卓越的理念,反对平庸,敢于竞争,勇于争先,精心谋划和组织,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对现有的有能力争金银牌的学科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要集中力量予以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异峰突起,突破我校一级学科没有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困局。

(4)学科高峰是在学科高原的基础上形成的。毕竟高峰学科是少数,不能全面反映出学校的整体水平。学科高峰是我们的领先优势,学科高原是我们的比较优势。高水平大学或一流大学除了有极少数一流的学科以外,其他主干学科都应具有高水平。因此,每个学科,每个院系都应在本学科领域寻找赶超的对手,树立标杆,通过对比,寻找差距,制定相应的赶超战略举措和计划,坚持走特色之路,注重发挥学科集群优势,弃而不舍,跨越发展,以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

2.抓住国家产业战略调整的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高水平大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我们可以获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在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才能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战略。

服务国家战略包括很多方面。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去年11月,中央又明确提出要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已经制定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发展路线图。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积极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关系到传统学科的提升和新兴学科的产生,关系到科学研究的取向,关系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的研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国内一些大学已经超前部署,中山大学在研究如何调整学科布局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明确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我们也要抓住这次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的机遇,积极应对,超前谋划,及早布局,突出重点,集中力量,争取有所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校的许多学科都有关系,我们不可能在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方面面都去出击,到处开花,我们只能抓住重点谋求突破。同时,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加快传统学科的转型和提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往往都是跨学科的领域。通过文理交叉、理工渗透,跨越学科边界,把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范式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有可能产生新的交叉学科,促进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今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取向,重视大连建设十大产业集群发展,以及推进“校区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服务中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

3.注重“跨学科”研究,寻找新的发展点

跨学科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趋势下的一种必然。跨学科表现的是一种整合不同学科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研究也是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产出途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往往孕育着新学科的诞生。科学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展,催生了一些新兴学科的兴起。跨学科的提出就是要打破一个院系就一定代表了一个学科和以固有学科划分学术领地的观念,以适应学术前沿的拓展要求,适应社会的重大需求。在学校层面,跨学科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承揽大的项目、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的需要,跨学科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通过学科交叉与学科断裂跨越、知识边界跨越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活力,往往是科学原创与发明的地带。在科技迅猛发展与激烈竞争的今天,国内外大学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非常重视开展跨学科研究。许多大学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都明确了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如香港科技大学在其2005~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科大的研究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或是对社会和经济有深远影响,或两者兼而有之;但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创新,集中支持足以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研领域。规划中的具体举措之一就是开风气之先创建跨学科学院,将科学、工程和工商管理学科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学术壁垒,综合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优势,培养广博的、具有开创性的人才,使其毕业后成为驰骋于商界、工程技术界的精英。像美国的加州大学、杜克大学等在规划中都非常重视跨学科对提升大学竞争力、提高学术水平和增强教师创造和传授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同济大学在其“十一五”规划中规划构建了两个强势跨学科群。

我们学校在跨学科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近几年,学校推行数学+X、生命+X、光电+X、软件+X等,建设了能源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学科交叉平台;学校实行学部制改革,在学部制的框架下有分有合,其目的,一方面,要打牢学科建设的根基,即建设好一级学科;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科的集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挥学科的集群优势。学校提出“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的跨越发展,其实质是要通过学科集群和跨学科促进科学研究的大发展;学校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组织跨越学部(院系)的平台、队伍和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行大类招生及培养,也是希望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高素质人才。

今后,应在以往推行学科集群、建立学部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承接综合性大的科研项目,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要在体制、政策上,在具体措施上进一步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活动,使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活动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制度保证。

4.重视文理学科发展,为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在研讨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发展战略和编制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借鉴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我们的发展战略,才不至于走弯路。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理科和一流文科。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了,文理学科(基础学科)是构成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基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可缺少任何职业学科,可有限选择应用学科,但是基础学科必不可少。不论大学规模大小,性质如何,实力雄厚的文理学院在每一所研究型大学中都具有核心地位。哲学、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基础学科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的学科组成部分。

纵观世界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普遍有四个特点:强调多学科性:在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强调研究性:教学与科研并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强调基础性:科学研究要注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重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强调综合性:注重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开展跨学科教育与研究。

从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结构来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理基础性学科雄厚,基础研究能力特别强;二是有若干个强大的应用学科,如工、经、管、医等;三是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特别多。目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一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如华中科大、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工科背景大学重视发展文理基础学科,而如北大、中山、人大等文理背景大学适当发展一些特色工科;一种是高水平有行业背景的大学在多学科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行业的特色,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

国内外一些著名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的发展历程所证明了的成功发展轨迹是:第一步是由单纯的工科院校发展成理工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其核心是理工渗透,重视理科在学校发展的基础地位和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第二步是发展文科,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实现更高一个层次的综合,即形成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文理工等协调发展的大格局;第三步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派生出一些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跨学科,产生知识创新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科学与社会进步;同时,形成一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大学文化,熏陶和哺育学生,使他们在社会上不仅是靠知识,而更是靠一种哲学理念或者价值观去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更要有思想、有境界。

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发展目标的传统的工科院校,发展文理学科,有利于实施高水平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建设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大学文化;有利于加强基础学科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应用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辐射作用;有利于文、理、工等多学科之间知识对流、理论互鉴、交叉渗透,在多学科之间自然的耦合和多项交流中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的繁荣。

在基础学科方面,我校的理科在国内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理科的发展力度,进一步发挥理科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做好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并在培养精英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要进一步提高我校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发挥理科在取得原创性成果、提升与支撑传统工科、以及跨学科研究活动中,在争创数一数二学科的建设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大文科角度看,目前,我校管理学科是我校的一个优势,其它文科除个别学科外,与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发展理科,一般都能认同,但是发展文科未必都能形成共识。前面我们已经对发展文科的必要性做了一些阐述,我们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在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发展文科,不是附庸风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文科的发展,但是,发展文科并不意味什么文科都发展,要科学定位、长远规划,确立发展高水平文科的战略目标,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战略,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精品文科、特色文科。按照文、理、工渗透,交叉融合的基本思路,积极设置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专业,配置文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使其获得突破性进展。文科举办专业应慎重,但是,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我们应该有高水平的教师,乃至大师级的专家,给学生开出高水平的课程,促进学校文科水平的发展。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对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不一定系统和全面,提出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也不一定成熟,目的是抛砖引玉,便于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最后的定论只能是在规划完成之后。这里没有涉及到有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强校和国际化战略等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发展理念和思考。下面几位副校长将针对这些问题做专题报告。欧校长还要做有关学校发展、改革与管理方面的报告,希望这些报告能给同志们的思考和讨论带来启发。

同志们: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一定要广揽英才,广聚资源,还要开展高水平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实施战略管理的前提是制定一个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符合我校发展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做好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动员全校力量参与,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谋划我校的未来。广大师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发展战略战略规划的认同程度,决定了这个规划的成败。因此,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过程,是汇集智慧的过程,是凝聚人心的过程,也是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热爱大工、坚定实现发展目标决心的过程,本次研讨会正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开始。大工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大工的将来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让我们一起努力!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姜雪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