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大工人物 > 正文

【大工人物·校友篇】李彬:央企高管的“简单”人生

作者:朱志伟 来源:校友工作处 时间:2016-06-22 08:29

校友档案:

李彬,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副总裁、党组成员。1978年-1982年就读于我校化学工程专业(1977级),1994年9月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12月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院长,2004年12月兼任党委书记,2007年9月兼任中国中化集团副总裁、党组成员、集团科技委员会主任。先后主持完成课题20余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3项),其中,50吨/年二氯喹啉酸中试和500吨/年基础设计于1996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于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氯-2甲基苯胺于1995 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九五”期间完成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DSD酸溶剂法氧化于200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专家一致认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荣获国家发改委“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先进工作者”,2013年荣获中国农药工业“杰出贡献奖”。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兼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精细化工行业协会理事长。

李彬1

听说李彬院长的母校要来拍摄他日常工作的场景,年轻的同事和学生们非常兴奋,早已身着白大褂在会议室等待院长到来,悉心交流学术、细致通报工作进展、温暖聊着家常……本来只准备拍摄一两个镜头的我们开玩笑的说,“看来会议开‘实’了”!

这就是李彬,一位看起来并不那么像“高管”的央企高管。

一生只做一件事

1977年,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做知青的李彬,幸运地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成为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的一名学生。大学毕业后,怀揣着科技强国的梦想,走进了当时的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从化学工程研究室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到化工行业的知名专家,这一待就是三十余年,三十余年的科研之路也在寂寞和坚守里更加踏实。

初入研究院,李彬有幸与研究室主任王尊孝老先生从事萘氧化制苯酐项目的研究,也正是王老先生在这个项目上付出的心血让他目睹了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老先生一生基本与该项目为伴,从风华正茂到耄耋白发,直至病榻之上仍旧惦念进展。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该项目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知喜讯的老先生拖着病体赶到北京领奖,却在领奖一个月后不幸与世长辞。老主任的一生主要只从事了这一个项目的研究,他的辞世让李彬明白了,科研道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甚至没有终点,这条道路注定漫长艰辛,要想做好,只能踏踏实实,耐住寂寞,即使没有成功,也要不留遗憾。

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李彬不断奋斗。在国家“六五”期间,跟随王老先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李彬在国家“七五”期间参与的利用流态化技术实现杀菌剂代森锰锌干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八五”期间主持的二氯喹啉酸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30多岁时获国务院政府津贴。年轻的李彬受到研究院的高度重视,1991年被任命为化学工程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担任院长助理,1994年担任副院长,1997年担任常务副院长,1998年升任为院长。

在科研道路上的跋涉,一干就是16年。16年来,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晨钟暮鼓,亦或是失败教训,从未阻挡这位年轻学者前进的脚步。时至今日,李彬仍然记得在东北最热的三伏天里,顶着烈日炙烤骑四个小时自行车去东北第六制药厂调研的场景,虽说辛苦,却乐在其中。虽然自己经历过的条件颇为艰苦,可李彬还是把更多宽容留给了年轻的后辈。他说,八十年代初期国家百业待兴,虽然科研工作者的客观条件困难,但科研领域空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研领域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比我们面临的压力更大,难度也更大,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体谅和支持。

李彬反复的说,科研工作者的一生很简单,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精益求精,仅此而已。

一生都要有担当

年纪轻轻就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先后参与多个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就在科研路上已经见到曙光的时候,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被完全推向市场,企业经营压力剧增,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李彬放慢了自己喜欢的科研脚步,转而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

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历史上,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十次业务分家,每一次分家,都是国家和上级机构有计划地把沈阳化工研究院的骨干成熟业务分离并另立。而每一次骨干业务的分离都让研究院发生不小的调整。探索,研发,调整,再探索……企业的发展牵动着每个员工的命运,也牵动着李彬的心,可无论怎样,都没有让这位年轻的实干家发生过动摇。当今天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李彬坦诚地表示,虽然在科研进展上仍带着些许遗憾,但却从未后悔,他说,那时面对研究院的实际情况,必须要勇于承担,即使放弃个人发展,也不能辜负企业和员工的期望重托。

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下海”大潮扑面而来。颇有学识的李彬被很多商人看中,向其抛出了橄榄枝。然而,面对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院,正在发展的化工行业,李彬谢绝抛出的橄榄枝,继续坚守自己的事业和企业。他说,人的一生有很多机遇,但更重要的是有担当,国家培养我们不易,决不能因为个人原因给国家造成损失,这是母校教给我的,也是我必须要做到的!

于是,李彬又用一个16年铸造了与企业共荣辱的“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尚不同于其他企业,需要兼顾国家、企业、员工多方利益,唯一要亏欠的就是自己,然而,李彬却丝毫没有抱怨,而是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2007年,在国家的新一轮调整中,当时已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辖的大型科技企业的沈阳化工研究院与老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重组,李彬也因为出色的管理能力,进入集团担任副总裁,同时继续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院长职务。

一生不忘再学习

作为研究院的老院长,年近花甲的李彬本可以颐养天年,但这样的安排让这位老院长又一次成为了“新兵”。在中化集团担任副总裁的李彬分管集团科技管理工作,业务涵盖能源、化工、农业等多个领域,这与其在沈阳化工研究院的业务相距甚远。于是,这位老院长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征程。

李彬说,大工人最不怕的就是学习。上大学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自习到深夜还不舍得离开,直到传达室大爷强行拉下电闸。为了能够挤出更多学习时间,找来了电子管及收音机里的小变压器,接上小电珠、罩上牛皮纸灯罩,在晚自习后,躲在被窝里继续读书。今天,他仍能清晰地记得三十多年前的基础知识,也仍在办公室里留存当年的学习文献。

“比起那时候的条件,现在学习就是件小事了,而我们大工人最大的优点不就是善于学习嘛”,李彬如是说。就这样,一位已经58岁高龄的“新学生”再次拿出了学习的劲头,凭借着大工人特有的执着与钻研精神,阅读文献,讨论实验,亲赴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探讨作物生长,以大工人的魄力开启新的征程。

“过去只能代表经历,看学历而不惟学历”,这是一位肯登攀、能担当、永远在奋斗路上的大工人——李彬对后辈们的建议,也是对自己一生不变的要求。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平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