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大工人物 > 正文

【大工人物·校友篇】龚晓锐:搭建母校与新疆合作的桥梁

作者:金小渝 董玉琴 来源:校友工作处 时间:2016-09-14 08:15

校友档案:

龚晓锐,新疆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新疆校友会秘书长、新疆-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1985年-1990年,就读于我校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情牵家乡,他深切感受到新疆当地企业研发能力的不足,心系母校,他促成新疆-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推广母校科技成果,提升当地技术水平,为科技援疆贡献一己之力。抢抓“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契机,围绕新疆地区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他成立新疆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公司,谋划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助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参与新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学校在新疆的校企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教育、校友工作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做出贡献。近20年来,龚晓锐联系校友超过2000人次,直接接待与服务老师超过1000人次,组织科研团队走访企业300余家,科技交流人数达3000人次,为企业解决难题200余项,推进并实施科技项目60余个,合同金额超亿元。

龚晓锐 (1)

对龚晓锐师兄的采访并不顺利,总是被打断。七十分钟的电话采访,先后约了三个时间,断断续续打了四次电话,才最终完成。前两次约好时间却未能开始的采访,一次是有校友刚好到新疆,他安排接待;另一次是母校的老师前去考察项目,他全程陪同。对于前者,龚晓锐认为是性格使然,“校友来到新疆,只要找到我,我就一定会尽地主之谊招待好。”而后者,在他看来,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新疆企业研发能力较差,需要高校的科研技术;大工的科技成果也需要落地,通过企业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校企双方都迫切需要一个知己知彼的桥梁。”龚晓锐就是这个桥梁。

远方求学:大工情怀

1985年,龚晓锐从西北内陆的新疆塔城来到了海滨城市大连,进入大连工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时代。

二十多年后再回想大学,龚晓锐最记忆犹新的温暖发生在入学之初。新生报到没几天,班主任王志美老师就张罗着给所有的外地同学煮了几大盆螃蟹,亲自送到每个宿舍。“把我吓坏了!”龚晓锐笑道,“我在新疆长大,从来没见过螃蟹,长得张牙舞爪的。我根本不敢吃!”结果,班里有好多同学跟龚晓锐想法一样,王老师一片热心的“螃蟹大餐”最后竟然还剩下了一些。“我是从大三才开始吃螃蟹的。”龚晓锐说。可大一那次没敢吃的螃蟹,却成为他心底关于母校最温暖的记忆。

除去对大连饮食中海鲜的不习惯外,龚晓锐从新疆到大连的过渡再无任何障碍,相比于新疆的大陆性气候,他更喜欢大连略显潮湿、四季分明的气候和环境。

作为新疆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新疆-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新疆-大工校企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提起新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大工的科技成果可以滔滔不绝讲上几天几夜的龚晓锐,在大学时代却并不是学霸,对科研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我第一次对学校的科研产生兴趣是在毕业实习的时候。”龚晓锐的毕业课题是特种工艺,他和另一个同学在王连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超音速等离子喷涂项目,该项目通过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将油田中磨损严重的井下探头喷涂上特殊材料,形成一个新的喷涂层,从而完成修复。“当时最先进的修复技术是美国的,修复后的探头可以使用40到50次;国内技术的普遍水平是修复后使用8到10次,而用我们老师研发的技术修复后可以使用20到30次。当时辽河油田的很多探头修复工作都是我们老师承接的。”这件事给龚晓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接触到大工的前沿科技,感受到科技成果的魅力,并隐隐看到了其蕴藏的经济价值。

这在即将毕业返回家乡的龚晓锐心里埋下了一颗“科技援疆”的种子。

转型创业:科技援疆

1990年,大学毕业的龚晓锐服从分配来到了新疆文化厅下属的文化物资公司,做过库管、做过出纳、做过餐厅管理人员。

3年之后,龚晓锐决定创业,尝试一种新的可能。创业之初,团队中有12个人,清一色的本科毕业生,其中有6个大工校友,这在1993年的创业团队里算得上是一支高学历队伍。龚晓锐介绍,公司业务主要包括边境贸易、技术推广和文化物资经营及工程三部分,其中的技术推广部是当时大工和大连市科技局在新疆的技术转移窗口。龚晓锐初次尝试在新疆推广大工的科技成果,他们团队当时最看好、投入精力最多的项目是推广大工的气波制冷技术,“从93年开始推,一直到95年,几乎就要达成协议了,最后功亏一篑,失败了。”与此同时,公司在其主营业务——边境贸易中也遭遇重大挫折,因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300余万元,重创之下,公司在95年倒闭了。多年之后,再谈起那次技术推广,龚晓锐言语间仍难掩遗憾和落寞:“对新疆企业做技术推广这件事在当时显得过于超前,当时新疆的整体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前沿科技的转移缺乏合适的土壤。客观地说,这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2年,伴随着西气东输、科技援疆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工的气波制冷技术终于在胡大鹏老师的推动下落户新疆,而且推广得很成功。此时,距离龚晓锐初次创业失败、公司倒闭已经7年了。

1996年,首次创业失败的龚晓锐开始了二次创业。瞄准了新疆地区广阔的石油和电力市场,龚晓锐重新成立公司,开始做石油和电力系统的设备代理。巅峰时期,他曾是近10个设备厂商在新疆地区的总代理,包括泵、阀、高低压配电设备、自动化保护设备等多个门类。“从1996年到2006年,我几乎跑遍了新疆的每个城市,建立起了自己在石油和电力系统中的市场网络。”龚晓锐说,“最重要的是,我对这两个行业现有的技术水平有了更精准的把握。”龚晓锐坦言,十年间,他从未忘记在新疆推广大工科技的初心,不过,他需要一个更恰当的时机和更充分的准备。

2006年是龚晓锐做设备代理的第10年,也是国家科技援疆工程推进的第6年,龚晓锐敏锐地注意到,在国家、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接受度正在逐渐提高,技术推广的春天终于来了。2006年,龚晓锐开始逐步退出代理市场,重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母校科技成果在新疆的推广上。

2008年,在龚晓锐的积极推动下,时任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王永明与龚晓锐一同来到学校,就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新疆与大工的战略合作与当时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郭东明进行了洽谈,随后,双方决定成立新疆-大工校企合作委员会。大工在新疆的校企合作平台开始搭建。

2010年8月,第三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时任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副校长郭东明率领2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为加强大工在新疆的产学研合作力度,新疆-大工校企合作委员会正式成立,龚晓锐任委员会副秘书长,负责新疆校企合作平台的具体建设和运营。自此,在新疆-大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推动下,大量产学研合作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产学研合作:任重道远

随着我校与新疆校企合作的发展,其他一些高校也与新疆政府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发展这些产学研合作平台,2012年,新疆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成立“新疆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龚晓锐任总经理。公司成立至今,已承担近百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新疆的产学研工作对接,成为“新疆中小企业产学研公共示范平台”。

经历过前一次的折戟沉沙,龚晓锐的第二次科技推广之路看起来似乎顺风顺水地发展到了现在,他笑着回应:“其中的波折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2013年是新疆-大工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的第三年,该委员会自成立起就保持每年举办一次年会的传统,旨在为企业和科研团队创造展示的平台和对接的机会,以促成双方合作。“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每次年会都会促成很多合作,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龚晓锐开诚布公地讲,“所以,到2013年的时候,各方开始对这个平台产生了一些质疑,那是一段挺苦闷的时期。”龚晓锐认定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新疆有其存在的绝对理由和价值,暂时性的收效不明显或许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通过大量走访、调研,他对新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母校的科研成果有了更系统、全面、细致的了解,也对双方之间可能存在的合作空间有了更精准的预判。在此基础上,他果断提出在每年一次年会的基础上再组织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前往企业调研,实现了校企之间的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龚晓锐组织科研团队走访企业300余家,参与科技交流人数达3000人次,为企业解决难题200余项,推进并实施科技项目60余个,合同金额超亿元。

在这些技术推广中,让龚晓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15年的这一桩。

2015年10月,大工新疆校企合作年会在大连召开,多家新疆企业参会。龚晓锐了解到,他此前一直关注的新疆独山子天利实业总公司在年会中几乎把化工学部的每个科研团队都咨询了一遍,还是没找到合适的项目,打算第二天打道回府。龚晓锐即刻联系该公司负责人,仔细询问了他的项目诉求。“一听完,我就知道该找谁了!”凭借着多年的积累和对双方的了解,龚晓锐当即联系母校化工学部的梁长海老师,正在延安学习的梁长海老师一听项目也很感兴趣,马上安排了人员与企业对接。经过几个回合的考察与谈判,2016年3月,天利实业总公司与梁长海科研团队达成C5石油树脂加氢技术和重质油加氢转化技术充分合作意向,签订了2816万的科技合同,并投资近6000万建联合实验室及中试基地。

这是龚晓锐投身母校科技推广以来促成的单笔最大合同,堪称示范性产学研合作案例。对此,龚晓锐感慨:“做事一定要用心,要坚持。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就能抓住机会。谈到未来大工与新疆的产学研合作,龚晓锐表示,他将致力于做实大连理工大学新疆研究院,使其成为学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孵化和服务的实体空间和平台支撑,更加全面、深入地整合学校和新疆的资源,为学校与新疆的产学研合作、母校科技成果推广和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每年往返新疆大连十几次,20年来,累计联系校友超过2000人次,直接接待与服务老师超过1000人次,组织科研团队走访企业300余家……这是龚晓锐的用心和坚持,是他对母校科技成果的信心、对建设大美新疆的决心,亦是他二十多年坚守、始终不曾忘却的初心。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平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