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升晖在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已经拿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五院501所面试通知的他,最终来到了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做一名基层公务员。
2015年,高升晖一手打造和推动的“益互联”为民服务综合体在兴华街道正式运行。目前,该综合体以现代化民生服务理念为引领,以智慧化民生服务载体为路径,已创建“易邻里”、“暖阳情”、“爱心汇”、“优定制”和“民情通·即时办”等五大体系,正在全面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步”……
从机械专业硕士毕业生到基层公务员,这是一名年轻党员的初心,一位大工人的热血,更是一个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投身基层,以己之力服务百姓的决心和信仰。
为民服务 源于初心
“要为更多人做更多事。”这是高升晖的初心,“爷爷是老革命,从小耳濡目染。读大学后,入党、做学生工作,深受母校红色基因影响,为人民服务是我对事业的最高追求。”
这话听起来很高大上,高大上到似乎有些空,高升晖笑:“一点儿都不。”作为一个被姥姥带大的孩子,高升晖与姥姥的感情一直很好,从小目睹姥姥的生活,劈柴、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买菜要讲价,吃饭不能浪费,与邻里大多时候和睦友善,偶尔也因琐碎小事略生龃龉,“这就是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无数个我姥姥一样的普通百姓做点事儿。”
2007年10月,毕业在即的高升晖参加了辽宁省委选调生的选拔,2008年3月,被正式确定为省委选调生。期间,他收到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五院501所的面试通知,“没去参加面试,我希望遵从内心。”
根据规定,省委选调生必须在基层服务两年以上。
研究生毕业后,高升晖先被派往甘井子区兴利街道兴华社区,深入了解一线群众的生活。“我从小就在这个社区长大,但社区锻炼这两个月,我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两个月里,高升晖切切实实地与社区居民打交道,也实打实地体验了社区工作者的辛苦。“我们大晚上出来铲小广告,天没亮又来捡垃圾,一户一户走访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这是一个社区工作者的日常,有的居民迫于生计捡回来一些瓶瓶罐罐、废铜烂铁,堆在院子里,影响了其他人,“接到投诉,我们就上门,拎个小马扎,坐在院子里跟捡废品的大爷唠,您这东西不能老堆在这儿,不卫生也不方便,得赶紧卖到废品站去。”
高升晖坦言,在这两个月里他几乎走遍了兴华社区的每家每户,知道了一线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学会了如何与他们沟通,也跟居民们建立了很好的感情,“很多老同志现在见到我还是很亲切的!”
随后,高升晖被借调到甘井子区委组织部、甘井子区委办公室工作,干部考核、秘书、信息材料起草,这些工作高升晖都做过,加班加点更是常态。“这一段是我快速学习,快速吸收,迅速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机关不同岗位的历练中,高升晖渐渐开阔了自己的格局,提升了自身视角,将领导思维和统筹观渐渐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指南。
投身基层创新务实
2012年,高升晖重新调回兴华街道,任街道副主任,主要负责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社区建设等工作。
甘井子区实际行政面积460平方公里,相当于大连市市内其他三个区总和的二倍,是当之无愧的民生大区。“此前我们一直都没有系统性为民服务的体系。”兴华街道的显著特点是人口密度大、老龄化严重。
面对这样的情况,高升晖决定以兴华街道为试点,尝试创建为民服务体系。“从2013年开始调研,这几年,几乎走遍了民政部全国性的重要示范单位,学习人家民生服务的信息化工程,同时考虑本地化问题。”高升晖的本地调研也在2014年开始了,他将兴华街道辖区内的13个社区都做了调研,同年,在华岳社区率先推出了爱心加盟体系,吸引社会爱心加盟商,为居民提供减免、优惠等活动。
2015年,在爱心加盟体系基础上尝试创建的“益互联”为民服务综合体在兴华街道全面推广。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五大体系,包括“益邻里”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暖阳情”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爱心汇”公益创投服务体系、“优定制”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民情通·即时办”街社公共服务体系。该平台在为民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益民服务运行模式。由政府牵头,统筹整合了街道、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社会公众等多方资源,引导这些“多元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共同参与,为辖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专业服务等五大类服务,将服务触角最大限度地向民生各方面延伸,真正实现街区“服务群体、服务时间、服务范围”全覆盖。
在兴华街道试点的一年内,“益互联”在全街13个社区整合爱心商户100余家,优惠便利的生活性服务在街道8.6万居民中实现全覆盖,为高龄居家老人实现“一键通”安装,“红键”紧急呼叫600余次,公益创投为外来务工子女辅导等。“全街道3.6万居民都在‘益互联’的系统内,数据是动态更新的,目前看应用的效果是好的,我们要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前台有限小,后台无限大’”。
再忆母校 心怀感恩
在校7年,毕业8年,屈指数来,高升晖与大工最初的交集竟已是15年前。
“大一刚入学,只知道学习不能落下,就好好上课,好好学习。”大一第一学期高升晖在全班专业课成绩排第一,也因此,他受到了辅导员老师凌国厚的关注。在凌老师的栽培下,高升晖先后担任了级队长,毕业生工作组组长等多项学生职务,并连续两次获得“校十大优秀学生标兵”的称号。“凌老师是我的伯乐”。
“大学至今,我的导师贾振元教授在学问和做人上都对我影响至深。”高升晖回忆,读研期间,总能在深夜的实验室遇到贾老师,“上班时间贾老师经常要处理行政事务,他就总是下班之后直奔实验室,带我们讨论项目,攻坚课题。”贾老师的严谨、敬业、正人正己、为人师表,高升晖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我和贾老师感情深厚、交流颇多、受益至深。”
作为大工校友,高升晖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采访快结束时,他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
从事基层工作八年,高升晖坚持以切实行动服务百姓,以创新思维提升效率,前者是大工的务实敬业,后者是大工人的科学素养。“我希望能以母校教会的创新意识和再学习能力,踏踏实实地为基层群众多做事,实实在在地方便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