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大工往事 > 正文

【走近老教授】蒋中权: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

作者:蒋中权 口述 学生记者 王姝 整理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5-05-08 08:23

人物简介:

蒋中权,男,上海人,1928年出生,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市财政局,“文革”后调到大连市第二轻工业局,历任科员、主任科员、副科长、科长、总会计师。1981年调到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担任管理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12月退休。

美国商务部部长建议中国实行现代化管理

我校在1980年建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管理工程系于1985年开始招收管理专业本科生。

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美国商务部部长来中国访问,看到中国的教育,特别是管理学教育比较落后,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建议实行现代化的管理,美国可以无偿地提供帮助。方毅无法决定此事,他向邓小平作了汇报。

据记载,1977年7月底,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分别接到一个内容相同的通知:邓小平同志要亲自主持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要求他们从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各挑选15名科学家、学者与会。

1977年8月8日,这次科教座谈会在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讲话中落下了帷幕,“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我给大家当后勤部长!”被“文革”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终于有望恢复,被“四人帮”坑害的中国教育终于重新起航。

在这次科教座谈会上,邓小平还发出了这样一个声音:“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无论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解放知识分子!”

在重振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之下,经邓小平同意,我国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决定中美合作创办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培训中心。在中国哪所哪所大学建立这个培训中心呢?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很多大学都不想要这个培训中心,但我们的老院长屈伯川是一位曾经留德的博士,他思想开放、意识超前,自告奋勇将这个中心建到我们学校。

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1980年成立后,美国一些教授被美国商务部派遣到中国讲课。当时大连工学院没有文科专业,更缺少懂得管理的人才,于是就从全国各地招贤纳士、调兵遣将。当时计划要调来五位教师,但最终只找到三位合适人选。这三位分别是王萍、纽友侠和我。我们三个人都是学管理专业出身,王萍与我同在一个系,他毕业于上海交大工商管理系,曾担任东北电业局会计师职务。纽友侠毕业于上海交大管理工程系,曾担任鞍钢劳动处处长职务。我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后来院系调整,这所大学被合并到交大等学校。我曾在大连市财政局工作过,后来调到大连市第二轻工局担任总会计师。

培训中心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多是各大型企业工厂的管理者,还有一部分学员是政府官员、高校教师等。我国首次打开国门全套引进国外的工商管理知识,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轰动效应。培训中心的外教不会讲汉语,美国教材是英文编写,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翻译和辅导,便从全国其他高校抽借了一批人员前来协助。

培训中心以培训工厂管理者为主要任务。当时每年培训两批次,基本上都是由美国教师授课,中方教师做辅导员。五年之后,主管部门领导提出了意见,“你们引进美国教师讲课已经有五年了,听也听会了,可以自己开课了,也可以自编教材。”

其实,美国教师首次来我校讲课时,我们就把他们的教课录音完整地录了下来,并翻译成中文,出版了一套管理丛书。当时这套丛书轰动全国,极为畅销,这是我国首次出版有关美国管理科学的专业书籍。全国各大图书馆及各个学校都来购买这套书,“洛阳纸贵”一时成为佳话。但是这套丛书的内容都是美方的,主管部门领导建议,“你们光看国外的不行,应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编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后来我们就编撰了一套全新的教材。

1985年我校正式成立管理学院,王众托教授担任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院成立后就开始招收本科生,第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最大困难就是师资力量不足,从学校其他院系抽调教师,从外面其他机构找教师,学校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师资难的问题。就这样,管理学院白手起家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具有大型工厂厂长身份的学员很能吃苦

培训中心刚建立时,学员大多是大型工厂的厂长,中央干部和全国各大高校教师也来参加培训,可以说这些学员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之人。当时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学员没有合适的地方住,只能将他们安排在学生宿舍,也就是现在的西山宿舍。四人一个房间,房间狭小、拥挤不堪;吃饭在普通食堂,和学生们一样吃得很简单。但学员们没有任何怨言,对知识非常渴求,学习劲头都很足。

最初是由美国教师授课,中方教师负责辅导。后来不用美国教师讲了,我们自己承担起授课任务,那些既有社会阅历又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厂长们,根本瞧不起中方教师。美国教师曾经跟我们说过,管理学院的教师一定要具有实际经验,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肯定不行。美国教师还强调“跨学科”经验,美国不喜欢管理本科生出身的研究生,最好是数学系、化工系、机械系等其他学科的学生选择管理学专业。

培训中心建设初期最大困难是师资力量薄弱。给厂长们上课的必须是正教授,最低也是副教授,否则压不住台。当时在六角楼上课,下面坐着的都是厂长,不少讲课水平和个人气场不强的年轻教师败下阵来。当时我们都感觉精神压力很大,深感教师这碗饭不是那么好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危机感,年轻教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也逐渐跻身到名师之列。

屈指算来,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自1980年创建以来,迄今已有33年了。这所由中美两国政府合作举办的培训中心,自建立以来,克服了各种困难,顶住了各种压力,努力贯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办学方针,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中不断发展壮大,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被誉为我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先驱。

后记:

采访蒋教授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晚上。蒋教授家离学校比较远,他在电话中耐心细致地描述他家的位置。虽然伴着风雨,可我内心一点凉意都没有。找到蒋教授家时,他正在楼道里等我们,我的心顿时就暖了。

蒋教授热情地招待我们,见我着凉,身体有点发抖,他递给我一杯热饮让我暖暖身子。采访过程中,蒋教授的脸上一直洋溢着一种自豪感。蒋教授是老一代大工人的代表,在他的讲述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一代大工人筚路蓝缕、无私无畏的奋斗精神。大连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综合实力处于我国高校前列并在国际上初具影响力的全国重点大学,正是因为以老一辈创业者为代表的几代大工人的同心同德和真情付出。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平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