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媒体大工 > 正文

【大连日报】大连理工大学王正汹—— 奉献国家能源事业逐“日”而行

来源:大连日报(2017-12-27 02版) 时间:2017-12-27 20:39

原文链接: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7-12/27/content_1410120.htm?div=-1

26岁改变研究方向,投身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核聚变研究;31岁被破格评为博士生导师,32岁被再次破格评为正教授,35岁成为ITER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重大专项)中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王正汹,1979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他的身上有很多光环,也有很多奇迹。日前,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被评为辽宁好人之“最美青年”。

2005年4月,即将迎来硕博连读第三年的王正汹,作出了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决定:放弃已在低温等离子体研究方向的顺利进程,投身到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的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理论与模拟研究之中。核聚变等离子体研究难度大、门槛高,当时国内仅有极少数的科研工作者在从事此类研究,研究基础十分薄弱。“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能源的需求十分迫切,总得有人来做这些研究。”这是王正汹当年作出决定的初衷。

2006年,王正汹以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爱因斯坦奖”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年博士毕业时顺利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的博士后奖励基金,在日本京都大学继续从事核聚变研究。2009年,面对着美国和日本名校的挽留,王正汹毅然作出了归国的决定。

“当年我作出转变科研方向的决定,正是因为国家对核聚变研究的迫切需求,那在我的能力尚可的时候,自然要回到养育和栽培了我的祖国和母校。”2010年,31岁的王正汹在大连理工大学被破格评为博士生导师,次年被再次破格评为正教授,以肯定他在核聚变研究领域超越同龄科研工作者的突出成就。

2014年,王正汹获得国家磁约束核聚变重大专项(ITER计划)“磁约束聚变物理基础问题研究”项目资助,成为ITER计划中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同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次年获评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2015年,王正汹历经十年成功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三维磁流体程序MDC,该程序的计算结果与美国、欧洲的大型程序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采用该程序模拟先进磁场位型下新经典撕裂模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核聚变领域顶级期刊Nuclear Fusion上发表并获选年度亮点,成为我国在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封面文章。该程序已经为我国三大核聚变装置(EAST、HL-2A、J-TEXT)实验上如何预测和控制核聚变磁流体不稳定性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方案。

从当年作出投身核聚变研究的决定,到今天能够为祖国的能源事业作出贡献,王正汹一直以感恩作为自己的动力。在他看来,报效国家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责任编辑:张平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