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坚持四个相统一】杨春秋:教书育人扬师德 力学情结叙春秋

作者:王爽 王增强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8-01-02 08:30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希望广大教师以“四个相统一”为遵循,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王寒松书记在我校第十一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式上向全校教师发出号召,要求广大教师积极践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做塑造灵魂、导航人生的“大先生”。

为坚持牢牢把握坚决贯彻中央要求,牢牢把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助力我校优良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面向学校各二级党组织征集符合上述“四个相统一”要求的一线教师,并开设【坚持四个相统一】专栏,陆续推出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激发广大教师以兴校强国为使命,以“四个相统一”为遵循,将教书育人的职责融入血脉,为学校建设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执教至今43载,她从“杨妈妈”熬成了“杨奶奶”;《板壳力学》讲了36年,她让这门“老虎课”变成“纸老虎”。致力于教书育人,敬业、乐业、精业是她始终坚守的原则;感念于前辈培养,她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无私地贡献力量;呕心于专业建设,力学情结织就了她的春秋华年。在追求卓越无止境的路上,在看似平凡的教学岗位中,她为人师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她就是我校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教师杨春秋。

潜心教学 “老虎课”终成“纸老虎”

由于比《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更难以理解,繁冗的方程推演和枯燥的数学求解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板壳力学》也就成为了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途中的“拦路虎”,因而被称为“老虎课”。尽管学生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有人会被“老虎”吃掉,其难度可见一斑。如此不讨喜的一门课,却广受学生好评,主讲“老虎课”的“杀手”老师还多次被学生评选为“我最喜欢的教师”。这一结果令杨老师自己也十分意外,但究其原因便知,这是情理之中的必然。

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时,还是退休返聘之后,杨老师一直担任《板壳力学》这门课的主讲教师。作为我校《板壳力学》课的第五代“传人”,杨老师充分吸收钱令希院士、孙焕纯教授等前辈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多年来的课堂实践,摸索出了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

“每个人从懵懂地来到这个世界到最后离开,这一生都和‘板’有着不解之缘。生活中处处有‘板’,桌板、墙板、楼板、黑板,那要如何来定义‘板’呢?”杨老师说,对于这些专业名词,教材中只给出了抽象好的定义,但是在生活、工程中它们如何体现与应用,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所以就需要把生活中的实例、工程中的案例作为问题的导引提出来,不仅生动形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由于材料性质、几何厚度、承受载荷、边界约束等方面的不同,板就有了不同类别的区分,它们各自的力学模型、数学方程、求解方法及工程应用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杨老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结合在工程课题中承担过的储液罐、核反应堆屏蔽罩、斗轮挖掘机等内容的研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详实、更具说服力。“我们改变不了基本的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的进步,要及时把新出现的案例引入教学,做到常讲常新。”有了自己的语料、有了自己的案例、有了自己的特色,这样充满互动与探究、没有突兀式提问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立体,“老虎课”也就变得温柔了起来。

在杨老师看来,一堂课是一个点,一门课是一条线,自己讲的课只是学生本科四年学习中的几条线,还构成不了面。当他们参加了工作、有了实践经历后,对于书本知识才会有更深的理解。从“一想到要上讲台就胆战心惊”,到“照本宣科不出错的传声筒”;从“有时会被学生问倒”,到现在“教学艺术的升华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杨老师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愧对渴望求知的学生,不愧对神圣的教师职业。

感怀前辈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杨老师来到了到了孙焕纯教授所在的教研室。1981年秋季,孙焕纯教授担任力78级《板壳力学》的主讲教师,杨老师担任助教。开课不久,孙焕纯教授要杨老师来讲薄板振动问题这一章的内容,但杨老师坚持拒绝。学期过半时,孙焕纯教授因科研工作出差,杨老师别无选择,只好登上讲台开始讲课。“前十分钟讲得磕磕绊绊,但讲着讲着就忘我了。”第一次讲授《板壳力学》课的情景是杨老师心中永远的记忆。后来杨老师得知,孙焕纯教授本没有出差任务,而是为了让自己走上讲台而使出了这一“计谋”,这让杨老师由衷感动、十分感激。

谈及自己在教学工作方面的进步,杨老师说离不开孙焕纯教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启蒙引领以及言传身教的点滴影响。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红色作风,杨老师自己也全力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在我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都会有一批表现优异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们在参加高一级别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前,要接受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的培训。作为我校教育教学调研咨询组组长,杨老师也是其中一员。从授课理念到授课方法,从教学手段到过程掌控,如何引导学生兴趣,如何把握课程讲解深度,怎样进行学科结合,怎样带前沿成果,杨老师把自己多年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们。一次讲课大赛会涌现出十几位青年教师,如果对每个人都进行如此详细的指导,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杨老师却谦虚地表示,“就像当年孙老师带我一样去带他们,我从青年教师的身上也学到很多了东西。”

2008年,留校任职的阎军老师第一次上课,杨老师跟听了他一整个学期的课。阎军老师说,某一次杨老师听自己讲课时,在正反两页A4纸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20多个问题。即便是口头语、手势这样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也还是被杨老师“无情”地指了出来。“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已经是一堂很好的示范课了。” 在阎军老师心中,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工作严格认真、对学生耐心仔细、对业务踏实精进的“大气的共产党员教师”。

与时俱进 致力专业改革建设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是由钱令希先生和唐立民先生于1957年创建。文革之前,工程力学专业一直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招生录取分数在校内名列首位。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专业的冲击,工程力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逐渐下滑。钱令希先生知道后,提出力学要为工程所用,使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因而决定进行多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改革。有了钱先生的顶层设计思路,时任工程力学系教学副系主任的杨老师便投身于力学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培养方案的起草与制定、专业的设置与分流、师资队伍的配置、课程的设置与考评、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等等,大量的筹备工作让杨老师一度觉得“很苦”。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由单一培养模式转为二维模式,既有研究型,又有工程型,在全国属于首创。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减少招生或转方向或停招本科生的大气候下,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招生规模稳中有升。2000年,工程力学专业又构筑了三维培养模式:工程力学—研究型,工程力学—建工,工程力学—软件与工程应用。以强势学科为依托,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培养模式多元化为主线,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必要条件,以加强实验实践环节为基础,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05年,力学专业改革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杨老师兴冲冲地把奖杯拿给钱先生看,然而,钱先生并没有预想中的欣喜,而是告诉杨老师,“奖杯是专家评出来的,口碑是来自毕业生的,口碑重于奖杯。专业建设无止境,出口解决了,入口自然就打开了。”2011年,我校为纪念钱令希先生而创立的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成立,杨老师担任11级首届钱班的班主任。作为高层次复合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钱令希班现在已经有了3届毕业生。杨老师介绍说,钱班的学生不仅入学时分数高,而且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毕业后的去向也都很好。钱令希先生等力学前辈带领杨老师走进了力学的世界,而杨老师也全心全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力学人才,这无疑是力学精神的传承以及力学情结的彰显。

每教过一届学生,杨老师就会保留起一本花名册,上面不仅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名字,甚至还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杨老师看来,学生没有好与差之分,只是在学业成绩的体现上有所差别。真正到实际工作中就会发现,工作能力与学习成绩有关但绝对不是线性关系。正如杨老师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有的学生花期长,有的学生花期短;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晚。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去开发他的花期。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只有4年,但教育能影响到的却是他们的一生。”

个人简介

杨春秋,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教授。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特邀委员,辽宁省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研究方向工程力学。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合编出版《工程薄壁结构计算》、《计算结构力学》、《纳米表面工程力学》、《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等教材。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大连市优秀教师、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巾帼建功”标兵、大连理工大学教学名师等教学科研成果奖和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姚璐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