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学术之星李海东,来自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师从彭孝军教授。课题方向为功能荧光染料分子开发及其化学生物学应用研究。目前共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EI收录论文9篇;参加国内外领域内权威学术会议5次,并做2次国际会议分会场口头报告。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屈伯川奖学金、博士生学术之星、优秀研究生标兵、中国化学会优秀墙报奖等奖励荣誉。
博士生学术之星蒋博,来自能源与动力学院,师从唐大伟教授。课题方向为生物质化学链重整制氢载氧体特性研究。目前已在高水平SCI刊物发表论文19篇,包括中科院小分区一区论文6篇,二区论文6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引论文2篇,自2015年总被引次数199次,授权专利1项。2017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联合培养。曾获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博士生学术之星、东风日产专项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12项。曾任能源与动力学院思政助管,大连理工大学保密办助管等职。
博士生学术之星邓承浩,来自物理学院,师从潘路军教授,研究方向为碳纳米线圈物理特性及其可拉伸传感器研究。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SCI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4篇一区TOP 10杂志。包括一篇纳米领域顶级期刊ACS Nano (13.942), 一篇纳米领域权威期刊Nanoscale (7.367),两篇碳材料领域最权威期刊Carbon (6.337)。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公示阶段)。
博士生学术之星张晓,来自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师从石川教授。研究方向为多相催化领域金属与过渡金属碳化物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研究。目前已在高水平SCI刊物发表论文3篇,其中包括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37.205),以第一作者在ACS Catalysis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10.614),以共同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40.137);同时,获得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此外,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单项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奖励。
博士生学术之星徐云泽,来自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师从黄一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结构物的局部腐蚀监测技术研究和海底管道的磨损腐蚀研究。硕博期间发表SCI论文9篇,EI论文3篇,参加国际会议两次并做口头报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2015,2016),第十届博士之星,CSC奖学金等奖励荣誉。
博士生学术之星韩楠楠,来自物理学院,师从赵纪军教授。课题方向为二维材料的微观成核生长机制研究,包括材料的异质成核生长和衬底对材料合成的影响两个方面。目前已在高水平SCI刊物发表论文14篇,包括5篇一区论文。已发表论文中影响因子高于4.0的有9篇,并有2篇发表在了纳米领域顶刊ACSNano上,影响因子高达13.9。曾多次与会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并做英文汇报,荣获三次最佳墙报奖。目前于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师从凝聚态物理领域领军人物张绳百教授。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大连市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论文等奖励和称号。
博士生学术之星杨晓龙,来自机械工程学院,师从徐文骥教授和刘新副教授。课题方向为表面润湿性定域调控及其在微流体领域的应用。目前以第一作者在微流体领域顶级期刊Lab on a Chip,Nature出版集团的Scientific Reports,ACS出版集团的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2015年在Micro & Nano Letters发表的论文获得期刊2017年最佳论文奖(2017 Premium Award)。依托课题以第二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
博士生学术之星游小刚,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谭毅教授。研究方向为镍基高温合金的电子束高纯化制备,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杂志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授权专利5项。参加国内会议1次,国际会议两次,并做分会场口头汇报。参加中日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3次,参加日本青年科学交流项目1次。 曾获得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因特尔奖学金,博士生学术之星称号等奖励。
博士生学术之星王立君,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师从卢湖川教授。课题方向为单目标视觉跟踪。目前已发表论文10篇,包括6篇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CVPR,ICCV,ECCV),4篇SCI期刊(其中最高影响因子为7.384)。曾赴香港中文大学Multimedia Lab交流一年。担任多个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的审稿人。现于美国Adobe总部公司进行交流实习3个月。曾获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学术之星等奖励。
博士生学术之星罗磊,来自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师兄宋春山教授和郭新闻教授。课题方向为负载型多相芬顿试剂及非金属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在高水平SCI刊物发表论文8篇,包括1篇TOP期刊,7篇JCR二区论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5.773。曾多次与会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有一次领域内权威国际学术会议的口头报告。曾获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单项奖学金”、“博士生学术之星”、“博士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并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校优秀研究生”等奖励。
博士生学术之星孙冲,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师从卢湖川教授。课题方向为结构化外观模型在视觉跟踪中的应用,目前以第一作者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4篇,SCI收录文章4篇,均为IEEE汇刊。其中两篇发表在学科top 5、CCF推荐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F:4.828)上,还有两篇发表在CCF B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IF:3.599)。曾荣获博士生“学术之星”(2017)、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单项奖学金等奖励。
博士生学术之星鲍玖文,来自建设工程学部,师从王立成教授。课题方向为海工混凝土介质传输性能及细观劣化机理研究。目前已在本领域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检索8篇,EI收录10余篇,包括本领域TOP期刊ASCE的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RILEM的Materials and Structures,Ocean Engineering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单项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优秀博士研究生”(2次)等。
博士生学术之星黄华伟,来自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师从邱介山教授和于畅教授。课题方向为新型碳基电催化剂制备及水分解性能的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篇,分别发表在ChemElectroChem (IF = 4.136),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IF = 8.867),Nano Energy (IF = 12.343)。并且与课题组成员紧密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Energy,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论文14篇。曾荣获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辽宁省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论文著作)一等奖、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励荣誉。
硕士生学术之星曹舒彦,来自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师从孙立成教授和侯军刚教授(人工光合作用研究所特聘教授)。课题方向为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现已在发表SCI收录文章6篇,三篇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另外三篇为第三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6篇文章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一区文章三篇,影响因子大于5小于10的二区文章3篇。
硕士生学术之星郭晶,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师从赵楠副教授。课题方向为干扰对齐网络中对抗恶意干扰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目前已在高水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包括JCR一区论文3篇,ESI高引论文1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为4.95。多次参加通信领域权威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汇报。曾荣获MLICOM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以及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2017)。
硕士生学术之星吴籼虹,来自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师从王治宇教授。课题方向为二维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其在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领域的应用。在材料科学一流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9.791)上发表论文1篇,授权1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环境与新能源国际大学生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辽宁赛区二等奖、2017深圳国际石墨烯高峰论坛最佳墙报奖、第二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最佳墙报奖等科研奖励。
硕士生学术之星王雨田,来自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师从郝鹏副教授。课题方向为结构不确定性优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SCI学术论文5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篇,国内会议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包括计算力学顶级期刊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结构优化领域知名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等。
硕士生学术之星刘南舒,来自物理学院,师从周思 副研究员。课题方向为二维材料电子及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入学1年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包括一作1篇,二作2篇(一作均为导师),影响因子总和13.24,在中国材料大会2017暨银川国际材料周获大会优秀墙展奖。
硕士生学术之星林岩,来自盘锦校区,师从鲍军江老师。课题方向为LNG冷能发电的研究。目前已发表SCI 3篇,分别发表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IF为5.589,被引用1次),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IF为3.444 )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IF为2.779) 期刊上。申请专利3项,参加国际会议1次,国内会议1次,并参与分会场口头汇报。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团员”,“校优秀学生党员”,“校优秀研究生”和“大连市三好学生”等荣誉。
硕士生学术之星王适,来自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史彦涛教授。课题方向为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目前共发表论文2篇,其中2017年在能源类顶级杂志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影响因子29.518。
硕士生学术之星陈冬冬,来自建设工程学部,师从霍林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材料与结构。2017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师从宋钢兵教授和霍林生副教授。参与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以及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发表SCI论文5篇,包括3篇学部Top期刊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和2篇专业主流期刊Sensors。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纵向课题四项,横向课题一项。。曾获得“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国家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和“茅以升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等荣誉奖励。
硕士生学术之星崔霞,来自建设工程学部,师从韩宝国教授。课题方向为高性能多功能混凝土及智能结构。目前在国际SCI刊物共发表论文8篇(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其中在一区的CPA(Compoa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上发表论文2篇,影响因子高达4.075,在TOP期刊JIMS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res)上发表论文1篇,总共影响因子可达19.346(第一作者发表的IF达10.931),撰写Bookchapter 1篇。曾获国家奖学金、硕士生学术之星、优秀研究生、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等奖励。
硕士生学术之星王鹏程,来自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师从李锐副教授。在导师指导下发表学部认定高水平SCI期刊论文4篇,两年内他引10次(导师第一本人第二3篇、第三1篇),其中发表于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影响因子4.259)的论文(导师第一本人第二)荣获2017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为力学学科唯一获一等奖的论文。此外,有2篇SCI论文在审;作为学生骨干,参与完成了导师负责的多个科研项目。
硕士生学术之星马跃,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王清教授。课题方向为基于团簇模型的Al-Ni-Co-Fe-Cr高熵合金成分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两年间在高水平SCI刊物发表论文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2篇发表在SCRIPTA MATERIALIA上,IF为3.747;其中1篇文章发表在METALS,受到了liquimetal官方微信推送。曾与会于中国材料学会在银川举办的2017年中国材料大会,并做分会场口头报告,获得了中国材料学会颁布的优秀研究生奖。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