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党的十九大】《光明日报》:与祖国同出彩 让人人有舞台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龙海波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7-10-18 08:40

再次站立在校园长廊上,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食品与环境学院教授占敬敬心中感慨万千。

回望过去,四年前,从国外一回来马上投入到校区建设的日子历历在目;立足现在,第一届毕业生赢得良好声誉,一切都值得。

2013年,回应党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期待,大连理工大学与盘锦市用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完成一次战略性选择——对盘锦市来说,告别了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对大连理工大学来说,“一校两地三区”办学格局就此形成。

时代搭建成长的舞台

“祖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梦感召着我回到祖国建功立业!”在国外工作了九年的占敬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以“心有大我”的情怀毅然选择了回国。

在2013年盘锦校区迎来第一批学子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考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增添新动力。“有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指导,在盘锦校区,我们更有力量,更有奔头。”占敬敬回国后的第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教授;2015年入选辽宁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千人层次;在校区筹建了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室……时代,给他搭建了一个成长的舞台。

与占敬敬一同成长的还有盘锦校区这个年轻的校区。

从筹建之初的三五个人到今天400多人的师资队伍;从第一届的108名研究生、1036名本科生到目前的近6000名本硕博学生荟萃校园;从当初的一片施工工地到拥有8大学院以及包括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等多个科研机构……占敬敬回想当初,也不由得赞叹一声——原来,他和盘锦校区共同创造了奇迹。

这几天,占敬敬每天都热切关注十九大的信息:“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将会有新的安排部署,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新的指引。我愿意同祖国共同成长进步。”

将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

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往往折射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2017年,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现代制造研究所三名毕业生吴冬冬、沈忱、郝云波集体选择了航空航天工业。

“说实话,当初选择专业时相对偶然,以前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专业同国家发展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吴冬冬说。2016年,长征五号飞天就曾搭载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技术成果,看到自己的专业能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吴冬冬别提心里多高兴了。

“这几年,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吴冬冬看来,能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作贡献是一份荣幸。2017年选择就业的时候,吴冬冬与教研室其他两名同学商量,将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去,他们集体选择了航空航天事业。

教书育人没有止境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大连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孙效里教授更是由此找到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今年66岁的孙效里退休前是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的教授。“以前有一种焦虑,害怕退休后没有什么事做。”看到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孙效里找到了退休后的生活方向。

刚开始的时候,没人知道孙效里,她就主动上讲台推销自己;没有学生主动找她,她便主动找学生。有一次,她连续发了6遍短信给一个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对方都没理会,孙老师便找到该学生的课表,瞅准了下课机会,约学生谈心。孙效里的执着感染了学生,而她的名字也在校园渐渐传开了。“像妈妈一样的好老师”,成了她的新名字。

“最后一科《通信原理》82分通过了,今天刚拿到毕业证,圆满完成了本科的学业。孙老师,您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毕业证,还有对未来的热情、勇气和自信。” 2016年毕业季,一位毕业生的短信更坚定了孙效里做立德树人工作的决心。

近年来,孙效里与学生谈话超过800人次,近2000小时。有着46年党龄的孙效里感谢党让她在退休后依然能找到人生的价值。她说:“国家对退休年龄有规定,但干事业、教书育人没有止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的青年学子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在她心中也有一个“千人计划”,那就是只要身体允许,在党的十九大以后与1000名或更多的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的航向。

(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龙海波)

责任编辑:龙海波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